● 中武当由来
东汉末年,道教开始传入长阳。唐初,天柱山始建道观于庙台子,因每逢道观撞钟附近群众便头痛欲裂,明初,便将道观移至天柱山状元峰。
道观移至状元峰后,只有一两座宫观,绵延了几百年。清光绪年间,宜昌员外黄太来和天柱山下善人刘名广施家财,并汇集无数信众的捐资,依照均县武当山的宫殿格局,由三百工匠耗时三年终于建成地母宫、三帝宫、祖师殿、南岩宫、玉泉亭等三十六处建筑群落,面积达三千一百平方米。因其全部采用石木建筑,整个建筑显得厚重朴实,金碧辉煌,一时成为湘鄂川黔道教活动中心。因其规模宏大,气势直逼均县武当山,遂被世人称为“中武当”。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。
● 飞来天桥
天柱山顶三峰争雄,每峰相隔丈余,由两座古老的石桥把分开的三峰连为一体。在绝壁上怎么能架设两座桥呢?这有个神奇的传说。
当时,人们在架石桥的时候,万仞绝壁,工匠们无法立足,屡架屡塌,这时,正好南海观音心血来潮,睁开慧眼,只见巴楚胜地,一片奇景:中武当高耸入云,四面祥光笼罩。见工匠们架桥不胜艰难,顿发慈悲心肠,杨柳轻拂,在三道岩峰之间划出两道彩虹,工匠们循着彩虹,依次而建,一天之内顺利地架通了两座石桥。
于是,这两座石桥人们便叫它“飞来天桥”。 ● 偷不走的柱子
中武当祖师殿内,有两根大柱子支撑着整个建筑,这两根大柱子上两条浮雕的巨龙栩栩如生,金光闪闪。但只要仔细观看,左边柱子下端有三尺长的一截呈异样,很明显是重新换上去的,是损坏后换的吗?这里边有一段故事。
早些年,中武当有个孽徒,听说这两根柱子是金子做的,只是凡人不识,于是他便起了歹心,乘夜色偷偷锯下了三尺长的一截,然后用随身带去的木头接上去,接好之后,孽徒转身来扛锯下的水头,可怎么也找不到,一时感到事情不妙,惊慌失措跳出殿门,准备逃走,忽然听见背后“咚”的一声响,他往后一望,发现祖师殿里面多出了一截三尺长的木柱子。这孽徒恍然大悟,一时吓得魂飞魄散,慌忙逃窜下山。
原来,祖师殿里露出的杠子便是孽徒锯下的那一截。 ● 神蛙违禁 贬守天柱山
从中武当极顶朝下看,有一座“蛤蟆山”它昂首朝天,跃跃欲试,形神兼备。
传说,当年王母娘娘瑶池中有一只神蛙,每年惊蜇节的时候出来叫三声,天气便立即转暖,春雨绵绵,洋溢万物。有一年,王母娘娘在瑶池举行蟠桃宴,群会众仙,各显神通,神蛙也不禁技痒,咯咯咯地叫个不停,于是凡间一连下了七天七夜大雨,到处山洪暴发,百姓遭了大灾。玉皇大帝知道后,龙颜大怒,一气之下,就将这只神蛙打下凡尘。适逢观音菩萨赴蟠桃宴后返回南海,菩萨就说:“仙蛙不妨随我去吧,在凡间荆楚之地,有一天柱山,是一处仙山福地,就让它在那里镇守山门”。于是,神蛙随即化成一座神山,忠实地守护着天柱山。
神蛙毕竟不是凡品,总想重返天庭,于是长久昂首鼓鸣,所以,人们称它为“蛤蟆喊天”。
● 无量功德天赐子 忽然一夜石变金
清光绪年间,天柱山宫观建筑不多,香火也不怎么旺盛。宜昌有个员外朗黄太来,年五十有余,尚无子嗣,忽一日,梦见一老者在一山上向他招手,黄遂随老者来到山上。老者日:“汝要得子,须建庙宇。”黄次日便追访群山,终于在长阳县西五十余里处访得一山与梦中所见山势如同一般,且山上尚有少量宫观及道土。黄便决定倾其所有,扩建庙宇,重塑金身。
宫观全部采用石木建筑,工程浩大,三百工匠历时三年,完成了三十六处建筑群落。黄为支付修庙的巨大的开支,变卖了全部财产半条街。
工程完工后,黄已是一贫如洗,离开时只带了一只匠人磨钻用的石盆作纪念。回家后,忽然一夜之间,石盆竟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金盆,黄将金盆卖掉,恰好买回了卖出了的半条街。
第二年,黄员外果得一子,消息传开,湘鄂川黔的香客络绎不绝涌至天柱山朝拜、许愿。
(责任编辑:admin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