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中武当·天柱山风景区!
当前位置: 主页 > 道教文化

道教的形成与信仰

时间:2013-08-27 21:26来源: 作者:admin 点击:
中武当道场所供奉的主神是:真武大帝,与武当山一脉相承,为道教名山。为了便于了解道教的基本内涵,在这里将道教的形成及基本信仰略加阐述。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宗教,有数千年的发展史,其丰厚的历史底蕴无可言表。它起源于黄帝集成于老聘。庄子、列子、文子

  中武当道场所供奉的主神是:真武大帝,与武当山一脉相承,为道教名山。为了便于了解道教的基本内涵,在这里将道教的形成及基本信仰略加阐述。

 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宗教,有数千年的发展史,其丰厚的历史底蕴无可言表。它起源于黄帝集成于老聘。庄子、列子、文子、庚桑子等人,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阐述者。总的来说,它是由殷商时代的鬼神崇拜、战国时的黄老哲学和两汉时“方仙道”的合流所演变来的。“道教”一词在我国东汉以前诸子百家都用,诸子百家无不将其思想理论称共为“道”。以其“道”教化人,称之为“道教”。儒家宣扬孔子,“以尧、舜、禹、汤文武之道教天下”。西汉初崇尚黄老清静无为之道,到了东汉,由于人们对黄帝、老子的崇拜神化,“黄老道”逐渐向神秘的宗教化转化。东汉顺治年间张道陵创立“五斗米道”,奉老子为教主,以老子《五千文》为主要经典,于是道教逐渐形成。

  “道教”一词则始于《老子想尔著》。东汉灵帝在位时张角的“太平道”为最早道教的另一派别,他奉《太平清领书》为主要经典,以善道教化,符水治病,徒众数十万。到了东晋建武元年,葛洪撰《抱朴子》内篇,整理并阐述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理论,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。南北朝时,北魏太平真君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崇信道教的魏太武帝支持下,自称奉太上老君旨意,重新清理道教,除去三章伪法,钱米杂税和男女合和之气,制定诵戒新法,改直诵为韵诵,是为北天师道教。

  在南朝,则有庐山道士陆修静“祖述”三章,“弘衍二葛”整理三洞经书,编著斋戒仪范,道教的理论和组织形成,因而愈加完备,是为南天师道。

  唐高宗以老子为李氏祖先,上封“太上玄元皇帝”尊号,命诸州各建观一所。玄宗令士庶家藏《老子》一本。宋真宗命王钦若、张君房等编辑《道藏》,大建宫观。宋微宗自称“教主道君皇帝”诏告天下,访求道教仙经,刊行全藏,又命太学置《道德经》、《列子》传世,一时道教大盛。唐宋江以后,南北天师道与上清、灵宝、净明各宗派逐渐合流,到元代归并于以符为主的“正一派”中。

  金元大定七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立以“道”为主兼隔儒、释的全真道,金元之际,又有刘德仁“大道教”(后称真大道教)和萧抱珍创立的“太一道”均行之于河北,历时不久即烟没无闻。惟以王重阳之徒邱处机见重于元太祖而盛极一时。以后,道教正式分为“正一”和“全真”两大教派。明代仍继续流传,至清逐渐少行。

 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老子之“道”和“德”。认为“道”是虚无之系,显化之根,神明之本,天地之源,万物以之生,五行以之成。宇宙、阴阳、万物都是由它所化生。“道”是指宇宙的本体和自然规律,“德”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。

  道教对老子子“道”在早期道教经书《太平经》中就贯穿于经义之中,“大”、“一”、“元”等名,皆指“道”而言。如《太平经》说:“元恍惚自然共凝成一,名为天也;分而生阴成也,名为二也;因为上天下地,阴阳相合施生人,名为三也”。所以说,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。《老子想尔著》也说“一者道也”,既在天地外,又在天地间,且往来人生中。又说:“一”,“散形为气,聚形为太上老君”。所以,道教所崇奉的至尊天神是由“道”所人格化的神太上老君。

  道教徒以“道”和“德”为教理教义原则,也是其信仰和行为的总准则,道教教义的中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“清静”,“自然”、“寡欲”、“柔弱”、“慈”、“俭”、“让”、“抱一”等等,无一不是从“道”“德”中引申而来。

  道教的修炼的方法有:内丹,外丹,符,房中,辟谷,导引,存思等。宗教科仪有:斋醮,祈祷,诵经,礼忏等。

(责任编辑:admin)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